分类:好词好句时间:2024-02-14 05:13作者:未知编辑:猜谜语
可以看一些相关书籍,在这里大概说一下要了解哲学首先必须了解哲学家面对的问题,康德的问题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机械唯物主义盛行,大家认为人就是一架机器,没有灵魂,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思索意识是靠分泌的激素决定的。
这个观念导致道德崩溃。
因为我杀人是因为我气愤,气愤因为我体内激素造成的和我没关系。
这让康德不能忍受,他认为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解释为完全有理性定理决定的观念导致这种道德观念,他想证实理性和定律不能解释所有现象,但要证实这一点他必须说明理性不是万能的。
假如理性不是万能的那么由理性推导的激素决定论就不能立足。
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为了证实理性不是万能的。
详细方法是这样,康德证实理性需要有材料,而材料的获得需要人类的先天能力,然后他归纳了12个范畴,并说这12个范畴是熟悉的基础,简朴说一个盲人不可能用颜色来推理,一个聋子的理性不能推导声音。
所以康德的名言:理性为自然立法,意思是我们只能熟悉我们身体机能答应我们熟悉的东西,自然的维度是无穷的,但人的熟悉维度只有12个,因此理性只能熟悉在这12个维度以内的事,从而论证理性不是万能的,而是有边界的
中国那个出版社出这本书最权威
哲学圣典,思维规范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1724~1804)著,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康德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他的思想光辉照耀着千千万万的世人。
康德有句名言:“假如没有感性,则对象不会被给予;假如没有知性,则对象不能被思索。
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
”总之由邓晓芒翻译和杨祖陶点校的这本哲学经典,我认为是目前最轻易读懂的好本子。
此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平装精装本都有,我建议还是买精装为好,可以常常去阅读和体会。
读最好的书,藏最好的书,平生心愿也。
.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熟悉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彼岸——指不可熟悉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熟悉界限而独立存在的“安闲之物”。
“安闲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
其根源于,“安闲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熟悉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们只能熟悉“安闲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熟悉“安闲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熟悉现象,不能熟悉本质。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
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熟悉的安闲世界——“物自体”。
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熟悉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朴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定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熟悉论、伦理学和美学。
而他的判定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常常越持久的加以思考,它们就越使心灵布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
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
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
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
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
首先,在人类熟悉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定和综合判定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定。
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赖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赖经验证实的,所以是后天的。
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赖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赖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
所以,有一些依赖逻辑分析的必然准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定”。
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定”,是因为先天综合判定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
在康德看来,要挣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熟悉问题,就要彻底挣脱传统熟悉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
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
这个熟悉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熟悉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熟悉范式,总是通过自身熟悉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从此在熟悉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熟悉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心灵在熟悉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熟悉范式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这个熟悉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
详细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熟悉世界。
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熟悉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安闲世界之分。
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熟悉它。
康德的熟悉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实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实自然科学的必然性。
而要证实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实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
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旧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
我们在熟悉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熟悉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实了自我的存在。
其次,宇宙何以可能
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宙。
最后,上帝何以可能
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上帝理念,产生世界中所有联系的原则,作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这就是上帝。
正是由于自我、宇宙、上帝的统一性,所以因果联系、自然科学都是必然的。
而我们的心灵在熟悉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了12个先天的范畴,我们的经验世界被范畴综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
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当自然科学的必然性确立以后,人是不是也被机械化了呢
在康德看来,不是这样。
康德认为,人在他人眼中,作为一个现象的人时,是听从自然规律的,但是人在作为自我的时候,是一个安闲的自我,是不听从自然规律的。
这样,他很好的解决了自然科学和人的自由的对立问题。
但是,既然自我是一个安闲的自我,那么善和恶又应当如何区分呢
于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绝对的善;而绝对命令是一个没有任何条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
康德的上帝是作为世界统一的心灵理念和出现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为一个安闲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属性,我们也是不可知的。
所以,为了善能够可能,还需要三个道德公设: 1.自由:假如人不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为他的选择负责 2.不朽:至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人们必须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够,在死后灵魂也可继承努力达到至善的目标 3.上帝:人们必须相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上帝,他总是会对人们的努力做出奖赏。
纯粹理性指的是独立与感觉之外的熟悉,来自于心灵固有的本质和构造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
本文地址:https://www.laixuela.cn/haoci/113099.html
上一篇:好词好句:包饺子比赛口号
Copyright 2024 猜谜语 粤ICP备2021090163号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